慎防兩大陷阱 免三跑淪大白象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03/17 15:20

最後更新: 2015/05/05 15:30

分享:

分享:

機場第三跑道模擬圖 。(相片來源:機管局)

行政會議拍板香港赤鱲角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,第三條跑道最新造價是1415億,預計2023年落成。機管局聲稱,現時機場雙跑道容量即將飽和,故建議興建第三條跑道。三跑是本港未來重要的基建工程之一,涉及龐大公帑,對其成本及效益的爭議不少,公眾關注會否成為另一大白象工程?

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曾在經濟日報撰文《慎防兩大陷阱 免三跑淪大白象》,說明工程規劃上容易犯的錯誤和偏差,若不謹記「規劃謬誤」的種種教訓,以及提防人性中常見的「確認偏誤」,則憑良好意願去規劃的工程,也有機會變成「大白象」工程。

全文如下:

最近,香港為了幾項新的基建工程,開始作出更大的討論,包括了建議中的第三條機場跑道。現時的討論,集中在對環境的影響,相關部分還沒有拿出具體的財務評估,故坊間難以對其成本和效益作出詳細分析。

不過,筆者想用這個機會,說明工程規劃上容易犯的錯誤和偏差,提出學術上的一些解決方案,希望香港的幾項新的基建工程,包括建議中的第三條機場跑道,不會重蹈覆轍。

多年計劃現盲點 「規劃謬誤」

其實,不少企業都喜歡公布「X年計劃」,要在X年內把營業額或盈利翻一番,又或者企業要搞新的項目,預計會在X年之內怎樣成功等。不過,這些計劃往往過於自信而出現盲點,有學者就將之稱為「規劃謬誤」(Planning Fallacy)。

筆者的觀察是,「規劃謬誤」不單常見於大型上市企業,在中小企或是開始創業的發展藍圖中,甚至是政府基建規劃,也屢見不鮮。誤中此陷阱的,不單會使計劃執行人的職業生涯蒙上陰影,投資者也因此蒙受損失,如果是公營機構,更浪費了公帑和納稅人的錢。以下就是一些例子:

1. 基建費飈10倍

1997年蘇格蘭在愛丁堡的新國會建案,預計費用4,000萬英鎊,但到1999年費用卻增至1.09億英鎊。直到2000年,立法人員提出預算上限最高為1.95億英鎊;2001年,他們又提出最後費用為2.41億英鎊。惟沒想到,建築費在2002年就漲了兩倍至2.946億英鎊;2003年更漲了3倍至3.758億英鎊,終於該建案在2004年以4.31億英鎊完工。

2. 誇大鐵路用量

2005年,有研究以1969年至1998年期間的世界鐵路項目進行調查,發現當中超過90%鐵路項目會高估載客量。雖然這些乘客不足的事情被廣泛報道,但這30年間的預測顯然沒有進步。一般而言,規劃師都會高估新鐵路項目的乘客量達106%,平均超支達45%。隨着積累的數據愈來愈多,專家們卻沒有變得更加善用它們。

當局者迷 高估超支問題普遍

3. 裝修費勁超支

2002年,美國一個關於家庭人士裝修廚房費用的調查,發現每個家庭一般預算裝修廚房費用為18,658美元,但最後實際費用卻需38,769美元。

從以上3個例子可見「規劃謬誤」的普遍性,其中一個原因是「當局者迷」(Inside View);規劃的人不一定是想故意誤導,而是不能跳出自己的圈子,去客觀衡量類似的個案和其成功的概率,以為自己的個案是獨特,成功的機會應該高,而對失敗的機率,往往過於樂觀。

其實我們只要多觀察以及利用類似案例的資訊,舉例參考其他建築的超支情況、世界各地鐵路高估乘客量的情況,或朋友在裝修廚房時到底超支多少,透過這些「外部觀點」(Outside View)便可以改善「規劃謬誤」。

除了「當局者迷」外,「規劃謬誤」的另一個常見原因,是因為人性中容易犯的「確認偏誤」(Confirmation Bias)。

對此,筆者和大家玩兩個遊戲:一、桌上放有4張卡寫着E、4、K、7,每張卡的一面是英文,另一面是數字。而我告訴你:「E後面都是4」,那你會揭開哪幾張卡來驗證我有否說謊?

「確認偏誤」 忽略不利觀點

約有95%基金經理玩這遊戲時,都會先揭開E,然後揭開4,但正確答案是揭開E和7。理由是若你打開E但後面不是4,就證明我說謊;若你打開7而後面是E,也可證明我說謊。然而,揭開4其實沒有實際意義,因為我說E後面是4,卻沒說4後面是E。這結果說明大多數人都會偏向選擇符合自己想像或相信的證據。

遊戲二:我提出一組數字2-4-6,請你找出這組數字的規則,方法是可以提出另一組3個數字,來問我是否符合規則,你可以反覆提問直到你確認規則為止。對此,大多數人都會先提4-6-8,而我的答覆會是「正確,符合規則」;接着提出類似10-12-14之類的數字,我的答覆一樣是「正確,符合規則」。

通常來到此階段,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已經找到規則,他們認為規則就是「任何數字依序加二排列」,或更精確一點是「任何偶數依序加二排列」,但我卻會說此答案是「錯誤」。

升降上限 不及原初設計

事實上,此規則是「任何往上增加的數字」,而最容易找出答案的方法應該是排除法,提出不合規則的序列,如依序相減或混合排列,但多數人根本不會這麼思考,而是忙着確認自行預先成立的假設。這些都印證了心理學上所談到的「Confirmation Bias」。

事實上,為了印證自己的論點,很多時候,在推行某些大型的基建項目時候,都會出現盲點,包括前文提到的「規劃謬誤」;因此,在討論大型基建的必要性時,有關方面也有責任就是努力去尋找能推翻自己觀點的證據,以盡量減少自己的偏見,和誤中了「確認偏誤」的人性陷阱。

舉個例說,香港要促進經濟發展,加大飛機場的容量、興建第三條跑道,對很多人來說是自然不過的事。不過,在多花一兩千億之前,相關部門自然也應該努力去找尋相反的證據,以避免自己的盲點;畢竟,當「規劃謬誤」是如此普遍的時候,在處理類似的個案時,就不能不加倍小心。

現時,該建議已經有條件地通過了環境諮詢會,等環境局批准後,就會進入融資(即是錢)的討論,到時候必然又會出現「效益和成本」的討論。不過,在討論未來工程之前,事實上,坊間已經有不少聲音,質疑現有的兩條跑道和客運大樓,是否運作得有效益和管理是否到位:

(1)2010年被委託的顧問,認為現時每天每小時68班的升降,已經達到上限,和最初赤鱲角機場的設計,是否不符而且打了折扣?

重整內地航綫 集中國際樞紐

(2)過去香港機場以優惠安排,鼓勵航空公司開闢新的航點,使飛往內地小城市(包括近在附近的廣東梅縣)的航班大增,佔用了寶貴的航道,使香港現時每機的平均載客量不到200個人,大幅低於當初預期的300多人;因此,香港機場的策略和定位是否出現問題?相反,香港機場是否應該和鄰居機場,如深圳機場,作分工,自己就集中經營成為國際航班的大樞紐?當然,這也需要整體交通配合,剛公布的新港鐵項目,取消了原本有意興建連接香港和深圳機場的鐵路,似乎也和這個方向背道而馳。

(3)機場有否積極提高航空營運的有效性,還是集中在經營一個大型的商場以圖利賺錢?本來要興建的X-型客運大樓,本預期可提供多44個泊位,為甚麼沒有建成?如果是改了規劃,是否有足夠的把關和制衡,確保新的規劃是更有效率呢?

由於建議中的第三條機場跑道,還沒有實際的財務安排建議,故此筆者不能就此作出較確切的評論。不過,筆者希望,在未來的討論中,有關方面有謹記「規劃謬誤」的種種教訓,更要虛心的檢視相反的意見,以防人性中常見的「確認偏誤」,否則,憑良好意願去規劃的工程,也有機會變成「大白象」工程。

(黃元山教授為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學院客席副教授;前投行董事總經理,為多份財經報章的專欄作家及電台電視財經節目主持)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(2014年09月25日 )